历史系考古文博团队赴河北康保县实践活动记(三)

发布时间:2020-09-16 发布单位: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


当早晨的出门由匆匆忙忙变得逐渐从容,适应了这样生活节奏的我发现时间在飞逝。不知不觉来到河北康保县实习一个月了,在这里我们收获到了许多新知识与新技能,一切都在步入正轨。           

      

                  楼下的向日葵开花啦
一、修复F5陶罐的艰辛历程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破碎的陶器也不是一天能修好的。先用吹软的红蜡片做模,再上糊石膏,石膏变硬之后取下红蜡片,之后再利用手术刀、刮刀和砂纸等工具进行打磨修整,这样一套流程下来,陶器才能基本修好。虽然此套流程已经在我们的修复工作屡试不爽,但是万万没想到最后遇上了棘手的F5陶罐。F5陶罐残存的部分本就较少,口沿残留部分又经过古人二次修整打磨——也就是说,古人最后一次使用它的时候,口沿就已整体高低不平,所以与一般规整的陶器有些差别。我们原本的计划是顺着残留的口沿的趋势分几次修复,但当第一次修复到一半的时候,就突然发现已修补鼓腹的趋势不对,同时口沿也不是一个较为规整的圆形。在与老师商量之后,决定把修补的石膏部分锯了重新再来,并保证下回一定小心再小心,看好趋势再糊石膏。吸取第一次的失败经历,第二次决定用整体修复的方法,先用红蜡片在陶罐的内部做了一个圆形的模,这次为了确保口沿部分够圆,自制了一批圆形硬纸片辅助红蜡片塑造圆形的模型,于是工作站里充当垃圾桶的快递盒派上了用场。这次的红蜡片塑造出来的模的确比第一次的要规整,口沿部分也很圆。为了减轻打磨修整的工作量,计划先糊上一层薄薄的石膏后期再进行二次修补。然而由于糊石膏的环节是三个人一起工作,陶罐残缺部分又较大,一会怕石膏凝固了,一会怕糊得太厚,一会怕石膏不够用,经历一番手忙脚乱才补好。我们信心满满的期待着成品——等待石膏变硬是一件有趣的事,在十分钟内石膏处于半硬半软的时候石膏会释放出热量迅速变硬,但却是修整的很好机会,这时可以把厚的地方刮薄,确保器型完美——但万万没想到,第二次修复的陶罐看着就有些别扭,口沿的确已经修得很圆,但罐底-腹部-口沿的弧度似乎仍然不对,又经过与老师的一番商量,这次的修复还是不行,又得把石膏锯了重做。怀着沮丧的心情,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制定了修复的计划,这次打算从陶罐的下部往上一圈一圈的修,在保证从下到上弧度正确的同时兼顾器物的圆滑。也是这时候才意识到,原来F5陶罐并不是特别圆,部分腹部较外敞,只是整体偏圆而已。这一次的修复慢了许多,每个部分都留给充足的时间,利用一层一层的红蜡片做模,红蜡片变软进行调整,红蜡片变硬后固定形状;每弄好一部分总会叫同学和老师帮忙查看弧度是否正确,等大家都一致认为可以了再小心翼翼糊上石膏;等石膏变硬,最后检查自己是否修对了。第三次的修复分成了五次才完全弄好,等口沿部分的石膏最后变硬的过程真的十分的煎熬,直到呈现到老师的面前,“GOOD!这次不错!”得到老师评语的时候,心才是真正落到了地上。打磨修整,历时五天,F5陶罐终于修复好了!虽然经历曲折,但这次修复陶罐的经历收获不少。修复真是一件需要仔细、耐心的事,而之所以如此谨慎,是为了

误导他人,不篡改真实历史的每一个细节。

二、复杂的绘图1PS大部分的同学的PS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但在老师教学后,大家结合笔记逐渐摸索出成图的规律。我们学会了从一开始的去掉色彩调成灰度,到套索,再到一点点调试亮度和对比度。原来光滑的板状器是需要慢慢调整对比度的,麻点要会利用高光和阴影,花边需要用画笔和橡皮突出明暗交错……但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更好的标准,图改了一次又一次,线描了一遍又一遍,这之间眼睛一酸,手一抖,套索就会自动连接,之前做的工作都会白费了,只能重新再来。关于描线的经历,那真的此起彼伏的叹声与成功的欢呼声并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乐在其中。

     

2三维建模实习真的是一次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在此之前大家可能只是听过三维建模,却没有真正的上手操作,这次我们从拍照开始到在电脑上操作成图,每一步都学到了很多知识。将器物放在光线充足、干净的地方,分成正放和倒放两组,同时采用不同的背景进行拍摄,每组拍摄三圈,分为正视图、底部和顶部,并保证每张图之间器物的重合度在60%以上,每圈拍10-18张左右;将拍摄的照片都放进photoscan软件中,将两组照片对齐,建立稀疏点云,之后再建立密集点云、建立网格与生成纹理,期间为了防止模型重合需要将其中多余的点云删除以及将模型进行调整,等图片形成之后选择自己想要的角度导出,这样一个三维建模的程序结束了(详见刘建国老师的标准教程,O(∩_∩)O哈哈~)。期间多次的重拍和建模的失败,但这也不妨碍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完美的心,只为最后那一个完美的正视图。
 3、绘制剖面图一个完整的器物图除了正面之外还有剖面图,大件的器物能用三维,小件的标本都用手画,为了画出数据更为准确的剖面,我们自制了各种小工具,利用自制的小卷尺测量出一个个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绘图纸上再连接起来,期间不断对照器物进行修正,五毫米一个点不够精细不够圆润那就变成两毫米一个点,我们的目标是真实、详尽和精准!

经过了近20天的摸索,考古小白们的绘图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基本掌握了“三维建模或正投摄影+PS修饰+手绘修改并最终定稿”的制图流程。期盼着这些图片能最终成为考古简报中令人欣赏的部分。
三、新的小伙伴与新的知识为了将石器(尤其是“令人生畏”的打制石器和细石器)绘制的更加精准和专业,郭老师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的叶师兄加入了我们实习的队伍。小叶师兄不仅给我们介绍了石器绘图的相关经验,还给我们讲述了石器的有关知识,裕民文化的锛状器的起源与特征、旧新石器的时代过度等知识,让我们收获颇多。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在郭老师和小叶师兄的指导下,挑战打制石器绘图!

四、一个月的实习收获与感想以往看发掘简报和发掘报告时,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最终的成果,是没想到背后的工作如此多且繁杂的,简报上的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个文字背后,是无数人凝聚的心血。这之前的我们是想不到每一个线条都是经过多次的改正,每一张照片都是精挑细选,每一个文字都是仔细斟酌。初次实习工作尚不熟悉的我们,肯定会有一大堆的问题和困难,当得知画好的图不合格时我们会沮丧,但是每当老师说出“good!”“好!”“不错!”时我们仿佛看见了曙光。得到肯定的我们真的会开心很久,这都是美好的关于收获的经历。我们摸过的每一片陶片,画过的每一张器物图都会是我们的知识储备,想必它们对我们的考古经历必将会留下深刻的影响。
下面,就让小编化身一日记者,采访一下老师和各位同学的实习感想!


                                                 

                                                                                                                                    (原创 黄文艳 )

(审核:郭明建)

(编辑:李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