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小说叙事技巧分析(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1-12-13 发布单位: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



  129日星期四下午3点,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第四次“百篇写作”系列辅导讲座在腾讯会议顺利召开。本次讲座邀请了青年作家林培源老师作为嘉宾。

 讲座伊始,主持人程刚老师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林培源老师,称赞林老师是具有丰富创作经验与深刻理论水平的青年作家。接着,程刚老师分享了他在阅读林老师一篇题为“用自己的方式命名万物”的批评文章后的感受。程老师引用文章末尾的一段话“我们期待的正式向所有伟大文学家所做成的那样,用自己的方式命名万物,让终将消亡的所有记忆都变得更有意义”来说明写作的意义。以自己的方式命名万物,既包含着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文学思维,又深刻地烙印着私人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的独特方式那么,林老师是如何在小说中以自己的方式为万物命名的呢?

 林老师从事小说写作多年,他从理性、逻辑化的角度为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小说叙事的经验与感受。讲座主要内容围绕“故事、小说与叙事”的概念解析以及“视角、声口与人称”的叙事技巧两大方面展开。

故事”的概念解析以故事开启。关于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好故事。林老师借用博尔赫斯的小说《双梦记》(《两个人做梦的故事》)、薄伽丘《十日谈》里的“费德里哥的故事”与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三个故事作出分析。他强调,好的故事就像闪电一样,能够一下击中读者,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那么“费德里哥的故事”这几个故事好在哪里呢?林老师认为,作为故事,它们可以不依赖任何“展示”的手法,甚至取消细节、场景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叙事。它们的叙述也可以不需要人物对话,不借用任何叙事视点,“事件”就包含在简短的“讲述”中。事件可以借助讲故事的艺术进行收缩和伸展,但是包含其中的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

 因此,对故事的概念进行总结,便会概括出以下两个特点,一为“可重复性”,二为可通过口头叙述的方式完成。而在被无数次复述的过程中,好故事本身的道德、美学、伦理等精髓并不会丢失。例如民间的白蛇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等的文学改编,当作家将故事变成了小说,便能以创造者的身份赋予小说全新的意义与内涵,但“故事”这个最基本的母题依旧存在。在叙事层面,故事对不同的写作群体而言又有着不同的形态。对创作者而言,故事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处于“过去时”,而对于听者或读者来说,故事则处于阅读的当下,是“现在时”的,它通过阅读被再次激活。

 故事和小说之间互相作用,林老师生动地将这种关系比作“互为孵化器”。也就是说,故事可以生成小说,小说也可以创造故事。当小说中的故事进入到流通阶段,被读者所接受而成为经典之时,虽然其中讲故事的艺术可能会暗淡下来,但故事却将永远存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荷马史诗”和《尤利西斯》等作品。故事包含小说无法略去的部分,而小说也包含故事的“增殖”部分,几乎任何小说都可以还原、萃取出其中的故事,但这不意味着有了故事便能创造小说。关于小说和故事的关系,林老师还举了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威克菲尔德》作进一步的阐发。小说在开头就将故事完完整整地抛给读者,但后面还有几千字的篇幅。由此林老师总结道,小说不只停留在故事层面,还要依靠其中更未丰富的文本机理和层次才能完成。

 在对故事和小说的关系做出系统梳理后,林老师又和大家探讨了小说叙述的问题。小说除了是讲故事的艺术之外,更多依赖的身上叙事或者叙述的技巧。叙述、叙事与故事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呈现与被呈现、激活与被激活两个层面。叙述即讲述,指的是陈述、描述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而“叙事”从字面上看作为“动宾结构”,包含讲述与故事两个方面。在激活与被激活的层面上,故事在叙述之中能够由过去时变成现在时,这种变化并不受倒叙、插叙等手段的影响。故事在叙述中被向前推进,叙述在发挥它讲故事的功能的同时将“过去的事”(故事)复活,将逝去的时间拉回到现在。趁着同学们思考之际,林老师接着介绍了小说叙事的两个动力,一个是故事,另一个是感受。所谓感受指的是故事发生时,人物的身体、心理、情状等等一系列的感受的重现,它包含着将时间暂停和固定下来的意图。写作者要重现故事中的“感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在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作者将时间暂停,细致地描绘由玛德莱娜蛋糕引发的一系列联想与记忆。感受与我们常说的“身临其境”与“真实性”相关,它是“当下性”的。以文字的形式将处于过往或当下转瞬即逝的感受恢复,从而引发共情,对写作者而言是不小的考验。但正因为故事与感受的这两种叙事冲动的存在,才构成了小说赖以存在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与感受的关系,林老师举了余华的《活着》来启发同学们的思考。《活着》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称开启故事的,但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却发生了变化,从年轻人转变为福贵老人来讲述。小说以第一人称细腻地传达了人物经历劫难后的真实感受,使读者身临其境。如果采用旁观者的视角,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来讲故事时,小说则流露出幸福与欢乐。《活着》正是以不同的叙述人称来激活感受,从而讲述了一个深刻且动人的好故事。

讲座过半,林老师向我们清晰地介绍了有关故事、小说、叙述的概念,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小说两种叙事张力进行生动详实的梳理,令人听罢醍醐灌顶,收获颇丰。

    稍作休息之后,林老师继续同我们分享小说叙事的相关技巧。林老师的讲授围绕视角、声口和人称三部分进行。所谓视角即叙述视点或焦点,指的是叙述者讲故事时所处、所站的位置,是讲述和观察故事中人物的特定角度,我们可以将叙述视角理解为一台“摄像机”,叙述者站在摄像机后面观测外部世界,而镜头能够容纳的部分就是叙述者观察和感知到的内容。视角有多种,譬如全知全能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等。而人称与视角不相同,视角是解决“谁在看”的问题,人称是关于“谁在说”的问题。叙述人称可以外在于故事也可以内在于故事,譬如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与讲述者等。叙述者在故事之中可以现身或隐身,是否选择现身涉及到是否表露叙述者的道德立场与价值判断等问题,这个问题这就与叙事的“声口”相关。声口即叙事的声音,是由叙事人称和视角共同构成的叙事效果,它可以来自叙事人、隐含作者或者是故事之中的人物。从或嘲讽、冷峻、幽默、平静的叙事声音,我们可以探究其中隐含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趋向等。

 在小说写作中,视角和人称可以寻求有机的融合。林老师用诸多例子向我们娓娓道来。例如第一人称全知视角的运用,鲁迅的《故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直观性与抒情性相结合而产生了奇妙的化合反应;再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用动物视角来开展叙述,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小说第一章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人是隐藏的,这是一种无固定视角的零焦点叙事,但在进入第二章之时,小说时不时借用阿Q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将全知视角与人物感知相结合。

 在用丰富的例子加深同学们的理解之后,林老师又提出下一个思考的命题,即有关“讲述”(telling)与“显示”(showing)的关系。“讲述”与“展示”是两种不同的叙述方式,所谓“讲述”是叙述者直接介绍故事,直接托出读者所需的叙事信息,而“展示”则是从时间发生时开始呈现故事,涉及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对话等等。林老师认为,对于任何小说而言讲述与展示都不可或缺,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林老师以自己的小说《灰地》(《花城》杂志2021年第3期,入选中国小说学会主编《2021中国短篇小说年选》)为例,小说的开头以俩儿媳的对话展开,但实际上的叙事视角是从她们的公公。在这样的安排下,读者可以从儿媳的“讲述”获取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的叙事信息,但整体上这又是一个情景的“展示”,小说正是通过结合“讲述”与“展示”将读者带入故事中。

 林老师指出,小说不仅是讲故事的艺术,而且是关于时间的艺术。在小说中,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两部分,故事时间即故事实际经历的时间,而叙事时间是叙述故事所需的时间,二者比例关系的变化决定了叙事的变化。《尤利西斯》便是“叙事时间无限扩大、故事时间无限缩小”的一个典范。再如《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叙述人站在现在回望过去,又展望未来,这三个不同的时间在开头融合起来,产生迷人的阅读体验。接着,林老师借用热拉尔·热奈特的小说叙事学理论,介绍了小说的四种基本的叙事运动——“概要”、“停顿”、“省略”和“场景”。其中最常用到的是概要、省略与场景,而对叙事产生最大推动作用的则是概要与场景。“概要”即简要概述故事(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比如巴尔扎克《高老头》第一章对伏盖公寓的叙述,就是概要的很好例证;“场景”类似于“实况转播”或是“展示”,是对故事场景进行细致描述,在场景中,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大致相等,例如《包法利夫人》的开篇;“省略”则表现为两种时间之间的不对等,例如小说里常见的提示语句“转眼几年过去”等。“省略”的运用可以加快叙事节奏。“停顿”则是绝对的慢速,故事停顿了,但叙事仍在进行。

 不知不觉中,讲座到了最后的环节。林老师生动详细的分享令同学们沉浸其中。稍作休息之后,讲座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性高涨,提问如锦鲤赶潮翻涌而来。一位同学对创作初技巧与情感的把握提出了他的疑问。林老师强调,大部分人的写作起初都是自发性的,在最初阶段,我们往往从自身情感体验出发去写感受最深的部分。进入自觉阶段时,技巧运用就成了必需的环节,技巧的积累可以从阅读与和日常写作的练习、反思中习得。关于小说节奏的把控,林老师强调首先要思考故事起始叙述点的问题,对此林老师给出了三个解决思路。第一,可以从故事的结尾开始往前推,慢慢地将来龙去脉呈现出来。第二种则是巧妙把控小说时间,在有限的叙事时间之中通过人物意识等方式将故事时间穿插进去,第三种是通过设计重点、细节刻画和对话描写等手段调节节奏。在回答短篇小说是否需要运用闲笔的问题时,林老师解释道,小说当然不能全是闲笔,而是需要虚实结合。在确定终稿前不断地打磨、进行裁剪,可以通过收集别人的阅读反馈来对作品做更多的推敲。

 在林老师悉心的解答中,本次讲座也落下了帷幕。泉水载歌载舞,不断打磨卵石臻于完美,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小说叙事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所学为帆,做自己创作的掌舵人,在今后的日子中乘风破浪,不断打磨自身的写作技巧,相信同学们都能到达自己创作的彼岸。



撰稿:郑  涵

审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