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十九期 曹顺庆讲述“文学的横向发展变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22-10-13 发布单位: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


2022928日,由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名家讲坛第十九期在第一文科楼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曹顺庆讲述“文学的横向发展变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线上线下同步进行。讲座由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中文系黄汉平教授主持、白杨教授点评,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朱巧云教授及校内外师生300余人慕名参加。

讲座现场


曹顺庆教授从三个方面讲授了文学的横向发展变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第一,中西文化差异性客观存在。中国文学、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实质上就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引导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华文化,并且通过更多的文化交流,从而学习、认可中华文化。曹顺庆教授以中华文化中“禅学”“道学”“龙”的外译为例,进一步提出中西方文化之间本身存在差异,如何处理这种差异性,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问题。

曹顺庆教授主讲

第二,变异学理论为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译介中,一味追求“原文至上”是脱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实际的一厢情愿。任何民族、国家要达到对外来文化的准确理解与全面认识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必然出现变异现象,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变异学”的概念。他以佛教的传入与变异、林纾的西方小说翻译、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为例,进一步论证了变异学提出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坚持“本土化变异”原则,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群众的文化特征、思维习惯等。变异学理论也启发了国内学者重新审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第三,变异学理论是中国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理论,在世界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凸显了中国话语的贡献。西方比较学学科理论在进行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时候,只求同不辨析异,忽略了不同文化的独特个性以及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一大缺憾。针对西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缺憾,中国学者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确立了“差异”的可比性,形成了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话语,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评价。在提问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中不同学派命名的问题,曹顺庆教授耐心解答。他认为学派的命名只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法国学派实际上代表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第一阶段:欧洲阶段;美国学派代表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美洲阶段,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理论弥补了前两个学派理论的缺憾,故用中国学派的说法代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亚洲阶段。讲座结束后,白杨教授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经历进行了点评。她肯定了曹顺庆教授在学术研究中始终保持对理论的高度敏感,努力构建当代学术思想,为青年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她认为,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的提出,是中国话语的世界亮相,是中国学术界向世界发出的声音,也是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思考。


黄汉平教授主持


白杨教授点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将继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广大师生带来更好的学术盛宴。



来源: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公众号

文字:邹冰晶

图片:古格妃

排版:柯昱

审核:曹顺庆 杨艳

终审:朱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