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文明传世千秋。
巍巍华夏,古籍盛载辉煌。
翻过一页页典籍,
体悟历史之厚重,
感受文脉之赓续,
慨叹时间之变迁。
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古籍研究所,又称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于1984年,是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和指导的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机构之一。目前古籍所拥有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3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其中,中国古代史学科于1993年跻身学校和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并于1998年获得博士授权资格。
古籍研究所的首任所长是我国著名的宋史专家陈乐素教授。陈乐素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是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其代表性学术专著为《求是集》《陈乐素史学文存》等。陈乐素教授之后,分别由常绍温、毛庆耆、张其凡、张玉春、刘正刚几位教授担任所长。现任所长为陈广恩教授,副所长、历史系古籍所联合党总支副书记为吴青教授。
在古籍研究所知名专家如陈乐素、邱树森、张其凡、毛庆耆、汤开建、程国赋等教授的辛勤耕耘之下,古籍所在宋史、元史、澳门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中国古代小说、古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领域,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必赢3003no1线路检测中心的领导下,古籍研究所与历史学系、中外关系研究所,一起共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中文系、哲学研究所一起共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
古籍研究所下设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室、古典文献与文化研究室、港澳台及海外文献与文化研究室三个研究机构,以及办公室、资料室。资料室藏书近3万册,收藏有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文献,而港台图书的收藏则更具特色。此外,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心也挂靠在本所。
古籍研究所现有教职工19人(含退休返聘1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含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行政办公室秘书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17人(含博士生导师),另有在站博士后4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1人,“暨南双百”杰出人才4人。
(古籍所全所教师合影)
自建所以来,古籍研究所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国家民委、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等政府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奖,以及法国教育骑士十字勋章、西班牙国民成就十字勋章等称号。目前,本所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重点项目3项。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古籍研究所始终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和合作。目前,汤开建教授担任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澳门口述历史学会会长,陈广恩教授担任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另有多位老师担任相关学会的理事,这为提升本所在学术界的影响以及加强本所与学界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
古籍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创刊于1990年,由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常绍温先生创办,著名宋史专家陈乐素先生题写刊名。至今已出版27辑。集刊设有文献考辨、专题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稀见文献、海外研究等栏目,并为中国知网收录。
古籍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整理古代典籍为己任。古籍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更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石。古籍整理就是要做存亡继绝的工作,要向世人展示历史、保留历史,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古籍所将在继承本所前辈学者开创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的基础上,擦亮古籍整理研究这块金字招牌,发挥自身的研究特长和优势,不懈奋进,砥砺前行,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古籍所与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合影留念
古籍所教师和2021级高级研修班学生合影留念
古籍所发展与建设座谈会合影留念
古籍所赴农讲所参观学习合影留念
古籍所教工党支部联合中国古代史与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合影留念
学院党委调研古籍所
举办毕业生就业经验线上分享会
党建品牌“经史子集里的中国”走进暨大附小
古籍所师生走进暨大港澳子弟学校
古籍所与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合作共建
师生踏青留影
岁月悠悠,不负初心,
一代又一代文史大家埋首耕耘,
终见硕果累累,桃李满枝头。
来源 | 古籍研究所
文案 | 尹琳
排版 | 邹肖瑶
初审 | 李秋平
复审 | 肖丹
终审 | 魏霞